這是我多年前,讀佛的筆記,現在重新溫習。只對我有意義,非為他人用,自我反芻而已。
20161204

大乘止觀法門 

天台宗又稱法華宗,有謂大乘止觀法門為天台宗人所作。
0.
大乘止觀法門說:止行成故,住大涅槃。觀行成故,處於生死。 又說:所言止者,令妄念不流,故名為止。... 所言觀者,雖知本不生,...而以心性緣起...猶如幻夢, 非有而有故名為觀。
我們以止來定義我們陰陽學的

[p'vP'(p')]^[a'vA')]→T1

           i(kx-wt)           -i(kx-wt)
T1=Ae          +Pe

以觀來定義

                  i(kx-wt)       -i(kx-wt)
T4(x,t)=Le        +Ge

1.

i.止是說我們已知道了世界的一切變化都是無常的。 現在回歸到本心來。讓我們的妄念不生。
ii.
雖然如此我們還是以本心為根據然後觀看世間的一切變化。觀看就是觀。

iii.三性世界的變化如何呢可以以三性表示之。 即分別性依他起性真實性這都是染。


我們以分別性定義  lvL(l)
以依他起性定義   svS(s)
以真實性定義    [pvP(p)]^[a'vA'(a')]

vi.三無性這些分別性、依他起性及一部份真實性是染。 應除去。以無相性對分別性以無生性對依他起性以無無性對真實性。

我們以無相性定義  l'vL'(l')
以無生性定義    s'vS'(s')
以無無性定義       [p'vP'(p')]^[l'vL'(l'v)]

v.止的完成
為什麼要除真實性呢因為真實性有一部份是染。即真實性 [pvP(p)]^[a'vA'(a')]的前半部是染。應把他變為 [p'vP'(p')]^[a'vA'(a')]
這樣作並沒有把 [pvP(p)]除去只是把他的本性 [p'vP'(p')]顯露出來。

大乘止觀法門說但除此等於真性上橫執之真非謂除滅真如之體也。 這樣子真實性才能順暢流轉。

                         i(kx-wt)        -i(kx-wt)
才能      T1(x,t)=Ae             +Pe

 

到了這種地步便是止的完成。這種境界便是念即自息名証真如異法來証但如息波入水。
注解所指的息波入水並不是指停止不動。 而是如禪宗指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諸境心不染曰無念。一直流動而不停但不生妄想。 所謂不生妄想並不是指不思想而是不妄想。

 

2.觀的完成

大乘止觀法門說一一諸佛心體依熏作涅槃時而不妨體有染性之用。
這里的染性指的是   [p'vP'(p')]而不是[pvP(p)]
此染性與淨性    [a'vA'(a')]同為佛之二性。

藉此二性除了能夠完成止的功夫而住大涅槃外。

而且藉此淨染二性 [p'vP'(p')]^[a'vA'(a')]處於生死

即處於眾生世界而不為所染即不為染業所染 而成 [pvP(p)]如果能這個樣子,我們便與萬物合一, 而不為所染,即處與   An,而不為An所染。
我們以這種境界定義為

I^[InvAn]→T4

          i(kx-wt)      -i(kx-wt)
T4(x,t)=Le            +Ge

這便是觀的完成。 所謂關行成故,處於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