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順和尚五教止觀

這是我多年前,讀佛經的筆記,現在重新溫習。只對我有意義,非為他人用,自我反芻而已。
20161204

唐朝華嚴宗的杜順和尚寫了一篇五教止觀的文章他把中國佛教的發展分成五個階段。五個階段便是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大乘頓教、大乘圓教。到了這個時候,法空的來龍去脈才明朗化。現在我們簡單的來說明這五個階級。

小乘教
指的便是俱舍宗與成實宗。兩宗都主張我空法有。即我是無我的,但外物是實在的。俱舍宗是所謂的極端實在論,成實宗是溫和的實在論。

大乘始教
指的便是玄奘的唯識論,主張我空法空。這裏的法空是所謂的頑空,根本不承認外物。我們前面說,在無遮大會,玄奘並沒有很好的處理外物的問題。

大乘終教
大乘終教指的是法華宗。法華宗又稱天台宗,天台宗有重要著作,即大乘止觀法門。大乘佛教的法空觀念,到了大乘止觀法門,已漸明朗。止就是本性,當然就是我空。觀指的是:以本性觀看世間的一切變化,觀看客觀世界的變化。其變化皆為染,轉染成淨便是空,即是法空。法空是外在的,是空,但不是頑空。這裏的我空與法空,指的都是無我與外物的本體。本體是唯一的,就是佛法身,它透過相、用,即化身、報身是無礙的,而且周流不殆。大乘始教與大乘終教的主要分別在:大乘始教只限在我空,而大乘終教已經把我空與法空聯上了。

大乘頓教
大乘頓教指的是禪宗。禪宗是一種方法,就是如何由此岸到彼岸的方法。如果用五教止觀的說法,便是由小乘教、大乘始教到大乘終教的方法。

大乘圓教
大乘圓教指的是華嚴宗自己。華嚴宗特別注意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空與法空彼此無礙互攝。如果用五教止觀的說法,它便是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大乘頓教的圓融,大乘圓教是大乘佛教的總結。當然這是華嚴宗的看法。

陰陽學

我們用些符號來表示杜順師的五教止觀:

T1AnL In

AnL InT4

T4=Le+Ge

T1T4

T1«T4

T1表示我空、無我。An表示法有即外物的實在性這是小乘的主張。

T1表示我空、無我。In表示法空,即外物不存在,這是大乘始教的主張。

我們以AnLInT4表示大乘終教,即法華宗的主張。In表示法空的本體,

An表示法空的現象。T4表示我空、無我,也就是佛法身。

我們又以T4= Le+Ge 表示佛三身,即佛法身、化身、報身。它們是周流不殆的。L也表示了理,G表示了事,所謂理事無礙。

T1T4表大乘頓教由T1即小乘教、大乘始教到大乘終教T4的過渡。

T1« T4表示互攝,即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大乘頓教的互攝。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真空妙有
我們說了我空、法空。這是大乘佛學的根本問題。大乘也說,我空指的並不是頑空。就是說,我空指的是人的真如本性。嚴格說來,我空也是有,即真如本性。主張空,是以本體的立場看問題,主張有,是以現象的立場看問題。那麼法空又如何呢?法空也不是完全沒有,即不是頑空。嚴格講來,法空也是有,即法的真如本性。大乘的空,以本體的立場看問題,小乘的有,以現象的立場看問題。除去頑空,大乘的法空與小乘的法有是一件事,只是大乘由本體來看問題,小乘由現象來看問題。大小乘只在文字上互相批評,忘了彼此的出發點。空即色,現象即本體,有即無,後來大乘佛教自己也說:真空妙有。本質上,大乘法空與小乘法有的問題,是沒有矛盾的。


站在不同的立場看問題
,結果不同,但可以Transformation。結果不是矛盾,而是互補。觀點也是演化的,永遠不停的演化。
20161209

529 003

garten 026

529 013

blumn 004

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