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社會的詮釋學理論
-加達默爾Gadamer的詮釋學Hermeneutik-

自然科學與人文
康德寫了三本批判哲學的書,分別論述人的精神內涵--真善美,為了方便,我們把康德所討論的真歸類為自然科學,把美善歸類為人文。研究自然科學與研究人文的方法是不一樣的。 自然科學所要求的答案只有一個,但答案老是有偏差,答案一直在被修改,比如物理學的時空觀念,在牛頓的時代被認為是絕對的,但後來卻被愛恩斯坦修正為相對論。這便是Popper所說的:命題的可否定性Falsifizierbarkeit。因為科學的理論是人類主動加給大自然的,命題與理論時常要接受事實的挑戰與修正。
而人文理論也要接受事實的挑戰與修正,然而人文理論卻永遠有無數個答案,對同一事件,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答案,每一個人都可以主動加給人文社會一個看法,即一個理論,一個命題,這也就說人文是多元的。人文怎麼會這樣眾說紛芸呢?

人文多元的根源
因為在主動加給人文社會命題時,人類所根據的是:每一個人,生長過程中所產生的獨特立場,或說出發點,或說是偏見(Vorurteil),這個德文字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Urteil判斷,一個是Vor在之前,就是說:在判斷之前就原有的。一般翻譯Vorurteil為偏見,這個偏見並不一定有負面的意思。偏見來自生長過程。

偏見的歷史性
詮釋學還特別強調偏見的歷史性,即時間性,就是說:偏見在時間的過程裡形成。

詮釋學
人類在成長的過程中,怎麼會形成偏見呢?因為我們對一件事物的領悟,每個人都不一樣。現在我們以加達默爾詮釋學的領悟理論為開始,來探討人文社會的多元理論。詮釋學是加達默爾繼承胡賽爾現象學、海德格存在主義,發展出來的現在歐洲哲學理論,詮釋學的理論被當今德國人文學者廣泛應用。

領悟Verstehen
Verstehen在一些中文的文件裡,有時被翻譯成理解,理解帶有甚多的理性成份,而這理性,打從胡賽爾的現象到海德格的存在主義,便極力排斥,因為一件事經過理性的整理,便會失去真實原味。Verstehen對海德格來說,帶有體會的意思,它與沈淪Verfallen是相對的。Verfallen是沈淪,Verstehen是站起來,它們的關係有點像佛教所講的無明與覺悟。Verfallen是無明,沈淪在六道輪迴中,Verstehen是覺悟升到彼岸。當然海德格的Verstehen並不是頓悟,它只是對活生生事務的領悟過程,加達默爾的領悟理論便是從他的老師海德格那裡接受過來的。領悟理論便是詮釋學。

自我Dasein
對加達默爾的詮釋學來說,自我Dasein的領悟是最基本的東西。對任何事件的領悟都要回歸到自我。每天得到的體驗都存在自我裡頭,自我像似佛家所說的第八識或說阿賴耶識,在陰陽學裡我們也稱它為觀自在。加達默爾的自我並不是自我關閉的,它是開放的,它向外在世界開放。

境界Horizont
自我面對世界開放。如果這個外在世界是人群,那麼自我與人群便產生了溝通與交流。這個世界也可能是大自然,比如我住在海邊,我喜歡看夕陽從海平線隱去,微波閃爍,雕雲滿天。我有太多的幻夢,我主動的創造意義給世界,我領悟到人生的無常與美妙。這是一種境界,無論是來自大自然的,還是與人的酒逢知己千杯少,都是海德格或加達默爾所謂的境界Horizont

境界圓融Horizontverschmelzung
然而境界並不是凝固的,境界隨時間在變化,微波隨時間在變化,雕雲隨時間在變化,自我的領悟也隨時間在變化。然後一切領悟又回歸自我。加達默爾就說:
不應把領悟設想為某種主觀性的行為,領悟就是使個人置於傳統之內,在此傳統之中過去與現在不斷地相互融合。
加達默爾所說的領悟是在時間中不斷的過程中產生的。這裡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相互融合這個觀念。關於這個觀念加達默爾有一個新詞叫境界圓融,意思是隨著時間的變化,我們不同時段的境界都熔解在一起,即圓融而無礙。

詮釋學的周流不殆hermeneutischen Zirkel
詮釋學從自我開始歷經時間的長流,每個時期產生不同的領悟,也產生不同的境界,然後又回歸自我產生境界圓融。這樣的過程很容易使我們想起易經的周流而不殆,我們似乎可以把易經的每一個卦看成詮釋學的一個境界,在時間的變化裡形成六十四卦,即六十四個境界。易經是周而復始,一直變化無止境,所謂天行健。它形成一個大轉圈,這也就是詮釋學所說的詮釋學周流不殆。(請參攷陰陽學圖式)

存在先於本質
詮釋學講境界在時間的長流裡變化,易經也講周流而不殆,這也就是佛學所說諸行無常。佛學還講諸法無我,釋迦牟尼認為自我的執著只是眾生的無明,佛教勸人從自我過渡到無我,從觀自在到大自在,離開無明到達覺悟的涅槃之境。中國儒家也講,人應該贊天地之化育。由詮釋學的觀點,這些理論只是理性的產物,存在主義稱它為本質。它並不是真實的存在,它只是人類的願望。對這種理性的產物,加達默爾批評康德的先驗哲學是虛構的,康德說:道德法則就是使主觀原則合乎客觀實踐法則。意思是說每做一件事,應該使欲望服從良心。實際上有人會這樣作嗎?加達默爾認為只有詮釋學的自我,自我在時間中的領悟才是真實的,而且領悟永遠伴隨著自我的偏見。

偏見與多元都是無可避免的
領悟伴隨著偏見,偏見是經年累月形成的,每個人偏見都不一樣,於是對同樣一件事情的看法也不一樣,因為看法不同就形成了多元社會,偏見是無可避免的,多元社會也是無可避的,偏見並不是負面的觀念。加達默爾在他的名著真理與方法中說: 我們存在的歷史性產生著偏見,它實實在在地構成我們全部體驗能力的最初直接性。偏見即我們向世界敞開的傾向性。 我們不能寄望有一天全世界人的偏見都消失,而只剩下一個觀念。我們舉宗教信仰來作為例。

信仰的主動性
一個在基督教家庭長大的孩子與一位在民間信仰家庭長大的孩子,他們對神佛的觀念是截然不同的。因為他們的生長過程完全不一樣,或說他們的歷史性不同。我們前面說過:自然科學的理論是人類主動加給大自然的。而人文理論也一樣,是人類主動加給人文社會的。然而這個主動加給的判斷,是否合乎事實與合理,它們並無必然關係。主動加給,它的根源只是一個人的成長過程所累積的經驗,這些經驗存在心底,作為主動判斷的根據。人主動給宗教一個判斷,這個判斷或說信仰,與其對象是否合理的並無絕對的關係,也因為這個原因,宗教的多元是必然的,一元是不可能的,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所預言的大一統宗教是不可能的。

結論
人在時間的變化裡,領悟周邊發生的形形色色,它包括大自然、人的交往,當然也包括對文章媒體的領悟。因為每個人的生長不同,對境界的領悟也不同,就是因為領悟的不同,便形成了多元的社會。(25.06.99)

http://www.taiwannet.de/fieruled.gif
加注:政治的選擇與宗教的信仰,並不等同,但由詮釋學觀點,卻是類似的。政治的選擇,對大眾來說,少與正義有關,多與族群與階級的利益與認同有關。而正義、族群認同與階級利益的選擇,是可由詮釋學理論得到解釋的。(201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