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與陰陽學

華嚴經以象徵性的語言,詩意地、描寫人生追求人生意義的心身歷程。它以七處九會(七個地方,九個集會)為主軸,來闡述這整個過程。就是說在七個地方,作了九個演講會。每個地方與人物都有象徵的意義。我們並參考方東美先生華嚴經哲學的四分說與五周因果周來解釋華嚴經:

1.舉果勸樂生信分
第一會是華嚴經的開場白,講的題目是一真法界,即菩提的整個內容,主講人為毗盧遮那佛,地點是菩提道場。
在這會里,毗盧遮那佛把強烈的宗教氣芬全盤的托出。金光閃閃。頗似舊約講的說有光便有了光。也頗似基督教說的,信便得救了。這就是五周因果周所說的,所信因果周。強調的是信仰。信仰的對象便是光明本身、是法滿狀態、是菩提、而象徵人物便是毗盧遮那佛。

我們以陰陽學的公式,來對照這一開場白:

I^[InvAn]→T4

           i(kx-wt)        -i(kx-wt)
T4(x,t)=Le              +Ge                    

      2
|T4|=1  

I為自我,毗盧遮那佛。In為空,An為色,[InvAn]為宇宙。T4(x,t)為菩提,L為理,G為事。1為一真法界   


        
2.修因契果生解分
第二會到第七會
第二會講十信,主講人文殊菩薩,地點普光法殿
第三會講十住,主講人法慧菩薩,地點牣利天
第四會講十行,主講人功德林菩薩,地點夜摩天
第五會講十迥上,主講人金剛幢菩薩,地點兜率天
第六會講十地經,主講人金剛藏菩薩,地點他化天
第七會講十地,主講人文殊菩薩,地點普光明殿

第二會至第四會地點皆在此岸,以文殊菩薩開始。第五會至第七會地點皆在彼岸,以文殊菩薩結束。

在這里陰陽學有兩种定義法

1a.差別因果周
我們以第二會至第四會,來描寫陰陽學的pvP(p),它是地上的,此岸的。我們以第五會至第七會,來描寫陰陽學的a'vA'(a)',它是天上的,彼岸的。如何從地上到天上,即如何以智慧過彼岸(般若婆羅多蜜),是第二會至第七會的主要任物。我們以T1表示。

代表人物為智慧的象徵文殊菩薩。在這里講,人如何從自我開始,認識活生生的自我,與活生生的客觀世界。

而活生生的世界,沒有兩樣東西是一樣的。它被分為好壞、美醜。它們變化不已。我的心也起伏不平。我如何真誠的使心安下來。如何使污染的心。淨化下來。這個過渡靠智慧。

陰陽學以下列公式,把這一階段的過程形式化:

[pvP(p)]^[avA(a)]→T1  [pvP(p)]是染。[avA(a)]是淨。T1是智慧。

1b.平等因果周
我們以第二會至第四會,來描寫陰陽學的avA(a),它是此岸的。我們以第五會至第七會,來描寫陰陽學的in,它是彼岸的。如何從此岸到彼岸,即如何以智慧過彼岸(般若婆羅多蜜),是第二會至第七會的主要任物。我們以T2表示。

在這過渡充滿美感與詩意。代表人物為智慧的象徵文殊菩薩。自我智慧如何過度到宇宙智慧海。是此段的主要內容。

陰陽學以下列公式,把這一階段的過程形式化:

[avA(a)]^In→|T2| 我們以自我清淨的智慧定義avA(a)。 以智慧海定義In。  以美感定義T2。

無論差別因果周也好,平等因果周也好,都在講修因契果生解分,就是說,如何透過修行得取智慧,伴隨美感。而得解脫,而達到萬物平等的彼岸。智慧是此階段的任務,所以象徵人物是文殊菩薩。



3.托法進修成行分
人達到智慧海後,就是說,從智慧上、理論上了解人生後,還要付諸行動。這便是第八會的內容。也就是五周因果周說的成行因果周

第八會講離世間品,主講人普賢菩薩,地點普光明殿。

華嚴經在這里提出離世間品,而象徵性人物為普賢菩薩。所謂普慧雲興二百問,普賢瓶瀉兩千酬。普賢是實踐的代表。而其行動是高貴的。陰陽學以公式,來描寫這雲興與瓶瀉的狀態:
                                               
[p'vP'(p')^an→T3
            
我們以行動意志定義p'vP'(p')。以人間定義an。以付諸行動定義T3。



4.依人證入成德分
前面講了毗盧遮那佛代表法滿菩提。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高貴的行動。他們都是大菩薩。整個過程,表現了華嚴經相當完整的理論。
現在講第九會,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代表人物為善財童子,地點逝多林。善財童子是見証性人物。他的心靈之旅,重複上面的過程。在具體上他參拜了五十三處位一百一十位菩薩。我們現在開始善財童子的拜師經歷。其實也象徵著我們追求人生價值的過程。

善財童子首先出現在一個文殊菩薩的法會。他向文殊求智慧,並得到文殊的認可。然後文殊指示他去找普賢菩薩,又得到普賢的認可。普賢是高貴行動的代表。於是善財童子便要開始其著名的五十三參。他首先跑到勝樂國的妙峰山。妙峰山高不可攀。終日雲霧瀰漫。氤氳之中,要找的人在何方?善財童子不畏艱難。直往前進,跑遍了整座山,還見不到人。最後有點氣餒,便轉回山來。在半山腰間郤碰到了德雲比丘。善財童子心中歡喜。
從德雲比丘這里得到一個教訓:求道的人,不應好高務遠,不應急功心切。要腳踏實地。要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迥上十地一步一步往前走。
後來經過海雲、善住、彌伽上人、解脫是者、海幢、休捨、毘目瞿沙仙人、...等五十三參。碰到無數外道、魔鬼、強盜。
然後又來到文殊地方印証,普賢的地方來印証。他經過文殊普薩(智慧),普賢菩薩(福業)的指點,來回彼此兩岸(福慧雙修)。

文殊一彈指出現莊嚴的彌勒殿。彌勒殿上下四方都如鑽石般的閃爍。一個彌勒佛映出億千個彌勒佛。一僩善財童子映出億萬個善財童子。

現在我們以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來與陰陽學作比較:

我們以文殊定義In,以普賢定義An。以善財童子定義I。五十三參定義T4。

於是[I^(InvAn)]→T4

     i(kx-wt)    -i(kx-wt)
T4=Le         +Ge

   2
|T4|=1
 
以最後出現的文殊定義L。以最後出現的普賢定義G。以彌勒佛定義1。最後的彌勒佛,也就是最開始的毗盧那佛。

在進行五十三參前,應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迥上十地開始。我們以十信十住十行十迥上十地定義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