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與陰陽學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第二品)
這句話是金剛經的中心思想•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漢譯為無上正等正覺•
我們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定義陰陽學的T4(x,t)•

依陰陽學公式  
An^In→T4

              i(kx-wt) -i(kx-wt)
T4(x,t)=Le +     Ge
                                                         i(kx-wt)  -i(kx-wt)
我們以”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來說明Le       +Ge                   當金剛經結尾時,這套思想還要再提出來作結論•


我們現在先再提出金剛經另一組思想模式,這組模式的形式為:
”所說是什麼 即非是什麼 即是什麼” 上面這套模式貫穿著金剛經所有的章品•我們以這組模式定義陰陽學的符號:
所說是什麼定義An• 即非是什麼定義In• 即是什麼定義T4•
如此金剛經的這組模式構成陰陽學的一個公式•即 An^In→T4 我們先在金剛經中找出一個例子,來解說陰陽學這個公式:
第五品: 如來所說身相﹝定義為An﹞• 即非身相﹝定義為In﹞•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定義為T4﹞•
身相屬於現象界,由色受想行識來的•皆是虛妄• 都不是真正的身相,即不是本體,不是法身• 如果看到了現象,而能領悟本體,那就可以說是見到如來境界•



第七品 :如來有說法耶 (An) • 無有定法 (In) •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T4) •
第十品 :莊嚴佛土者 (An) •即非莊嚴 (In) • 是名莊嚴 (T4) •
第十三品 :佛說般若波羅密 (An) • 即非般若波羅密 (In) • 是名般若波羅密 (T4) •諸微塵 (An) •如來說非微塵 (In) • 是名微塵 (T4) • 如來說三十二相 (An) • 即是非相 (In) • 是名三十二相 (T4) •
第十四品: 是實相者 (An) • 即是非相 (In) • 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T4) •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An) • 即是非相 (In)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T4) • 如來說第一波羅密 (An) • 即非第一波羅密 (In) • 是名第一波羅密 (T4) • 忍辱波羅密 (An) •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 (In) •是名忍辱波羅羅密 (T4) • 若心有住 (An) • 即為非住 (In)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T4) •
第十七品: 所言一切法者 (An) • 即非一切法 (In) •是故名一切法 (T4) •
第十八品: 如來說諸心 (An) • 皆為非心 (In) •是名為心 (T4) •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第二十品: 如來說具足色身 (An) •即非具足色身 (In) • 是名具足色身 (T4) •
第二十一品: 說法者 (An) • 無法可說 (In) • 是名說法 (T4)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An)•即為謗佛(In)•眾生者 (An) • 如來說非眾生 (In) • 是名眾生 (T4) •
第二十二品: 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An) • 乃至無有少法可得 (In) •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T4) •
第二十三品: 所言善法者 (An) • 如來說即非善法 (In) • 是名善法(T4) •
第二十九品: 如來者•(An) 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 (In) • 故名如來 (T4) •
 第三十品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 (An) • 即非世界 (In) • 是名世界 (T4) • 如來說一合相 (An) • 即非一合相 (In) • 是名一和相 (T4) •
第三十一品 :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An) • 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In) • 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T4) • 所言法相者 (An) • 如來說,即非法相 (In) •是名法相 (T4) •



從An到In再到T4的整個過程•如來佛不斷的重複這個思想模式•他到底要說些 什麼呢? 我們可以這樣領悟: 我們目前接觸的這個紅塵世界,對眾生來說都是深信不疑的•而且對紅塵內的 各種東西,都執著不放•執著名利,而希望永遠有名利•執著身體,而希望永遠年青•但這是不可能的•這種執著只是我們痛苦的根源•只有放棄對名相的執著•也就是說只有離開一切相An,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覺,無所住而生其心(第十品)• 這樣才能進入不可言喻的本體In•這里沒有任何執著•如此才能不驚不怖不畏• 割截身體時不生嗔恨•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第二十六品) •
所以說一定要除去聲色An• 除去生色後的本體In又是不可說的• 但又一定要把它說出來T4• 如此經過形相An•經過去形相入本體In•又把它說出來的過程T4• 便達到無上正等正覺的狀況•亦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現在總結上面的思想: 不要停留在語言層次現象層次(An)• 應入不可言喻的本體層次(In)• 而且現象與本體間是長流不住的T4(x,t)• 這整個思想用陰陽學的符號表示,便是:
                                    i(kx-wt) -i(kx-wt)
An^InT4     T4(x,t)=Ae      +Ge
金剛經以四句偈結束這個思想: 一切有為法 (An) •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In) • 應作如是觀 (T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