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與陰陽學

金剛經是般若思想系列的重要著作。與禪宗有不可分離的關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金剛經精神的濃縮。得心經,
對般若波羅蜜多思想會有助益。

心經分為三部份來解說:1.觀自在.2.菩薩.3.三世諸佛。然後最後有一個非常生動的結語。

我們先把一些陰陽學的公式列於此:

[pvP(p)]^[a'vA'(a')]→T1

           i(kx-wt)        -i(kx-wt)
T1(x,t)=Ae              +Pe


[In^An]→T4

                  i(kx-wt)         -i(kx-wt)
T4(x,t)=Le               +Ge  

1.觀自在
觀自在菩薩是菩薩,是象徵性的人物,是你是我。當我們專心在進行般若波羅蜜多工夫的時候,如禪坐。即當我們在進行妙智慧過彼岸的時候。

我們以此岸定義[pvP(p)],以彼岸定義[a'vA'(a')],以智慧過彼岸,即以般若波羅蜜多定義T1。整個過程是:
當我們在[pvP(p)]^[a'vA'(a')]→T1的時候。

馬上發現,即照見,五蘊皆空。即世界的一切變化,都是無所住的在流動。任何顏色也沒有被留下來。無念。一切都是空的。

這就是我們陰陽學的情況:

         i(kx-wt)        -i(kx-wt)
T1(x,t)=Ae       +Pe

              
此時觀自在菩薩已有所悟,非常慈悲地為渡眾生離苦厄,而對舍力子說其照見的內容。總的一句話: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我們以色定義An,以空定義In

然後觀自在菩薩又不厭其煩,苦口婆心地對舍力子解釋空的道里:我們怎麼會覺得一朵玫瑰花是紅的,第九交響曲很感人,
瓊瑤的小說如訴如泣,而愛恩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又壯麗無比。
這都起緣於我們有六識,即眼耳鼻舌身意(s)以及邏輯意識的能力(l)

如果沒有這些認識條件,即眼耳鼻舌身意(s)以及邏輯意識的能力(l)。玫瑰又如何,貝多芬又如何,菟絲花如何呢?而宇宙真的是彎曲的嗎?

心經把宇宙,沒經人工為工具修飾的世界,稱為諸法空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In

諸法空相的內容如何?觀自在菩薩不用一般邏輯來描寫它,因為邏輯不能解決這問題.觀自在菩薩用般若波羅蜜多,即用妙智慧過彼岸的照見來描寫它。它的內容是與邏輯下的現象界,色界是兩會事。

觀自在菩薩說,它的內容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觀自在菩薩再度強調,這些諸法空相是根據,沒有眼耳......意識的情況下得來的。如果用邏輯是得不到它的內容的。

如果你能在工作煩忙之餘,暫時關掉六識邏輯的窗子,而回歸到你的自我智慧T1。再說一次,真誠的回歸觀照你自我本性。

你還會發現,除了上面的不生不滅...外,也發現:諸法空相,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



2.菩提
達到了這種無我的諸法實相境界。我們便可以進行下一菩提薩埵即菩薩的境界。這個境界如何呢?心無罣礙,無恐懼,遠離顛倒夢想。就是說,我們的心氣通暢無阻,不會礙路。我們以這種境界,來定義T2T3

當你在這個境界里,周流不殆,無忘念,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你便會準備到至善的另一三世佛境界。



3.三世諸佛這時我們一樣要行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夫,只是層次不同而已。因為有觀自在的底子,所以一下子,便能得到阿耨多羅三昧三菩提。即:無上正覺。

我們把這種菩提境界定義為

          i(kx-wt)       -i(kx-wt)
T4(x,t)=Le              +Ge



0.大神咒
上面是心經作者的經驗,他把它介紹給眾生,結論是這種妙智慧過彼岸的方法,真好。所以他說:
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無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所以他要求: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呵!
意思是說:去吧!去吧!=揭諦!揭諦!
去渡彼岸吧!=波羅揭諦!
大家都渡彼岸去吧!=波羅僧揭諦!
一剎那我們共証菩提=菩提薩婆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