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魔鬼與神之間徘迴

--讀歌德浮士德--

歌德在他的名著浮士德這本書中,有一個魔鬼的角色,他的名子叫 Mephisto,誰是魔鬼呢?它是貪欲的代表,願力的代表。願力在佛教以地藏王菩薩為表示。貪欲存在我們每個人身上,也存在教會、廟寺、社會之中。貪欲與願力不一定是壞事,只要心中的魔鬼聽從神與佛的話,便會使壞事變好事。這個魔鬼伴隨著浮士德過一生。也伴隨著我們過一生。上帝為什麼允許魔鬼在我們身上存在呢?

歌德在浮士德的天上序曲中說:人在奮鬥的時候總是容易鬆懈,人總喜歡馬上得到絕對的寧靜;於是我幫人類找個伴兒,刺激他提醒他,讓魔鬼作工。

Des Menschen Taetigkeit kann allzu leicht erschlaffen, Er liebt sich bald die unbedingte RuhDrum geb ich gern ihm den Gesellen zu, Der reizt und wirkt und muss als Teufel schaffen.

原來上帝不要我們安逸懶散,所以造出一個魔鬼來,提醒刺激我們。他叫我們一生忙碌奮鬥操勞,魔鬼表示了人類的貪欲。沒有魔鬼,沒有貪欲,這個世界就轉不起來。魔鬼是上帝的精心設計,請聽魔鬼與上帝的對話:

魔鬼:如果得到你上帝的允許,我將引導浮士德走我魔鬼的道路。上帝:只要浮士德他還活在世上,我不阻止他聽你的安排。於是魔鬼在我們的心中,貪欲也在我們的心中;然而上帝也在我們心中,上帝在我們心中又表示著什麼意義呢?上帝表示著人類的良知。這就是說我們的心中,存在著上帝,也存在著魔鬼;存在著良知,也存在著欲望。兩者的關係如何呢?

浮士德說:有兩種精神居住在我們心胸,一個要同另一個分離。又說:一個沈溺在迷離的愛欲之中,執拗地固執著這個塵世,另一個猛烈地要離去凡塵,向那崇高靈的境界飛馳。在浮士德的天上序曲中又說:他想摘下天上最美麗的星辰,又想享受地上最多的快樂。(Vom Himmel fordert er die schoensten Sterneund von der Erde jede hoechste Lust.)美麗的星辰表示著上帝的良知;最多的快樂表示著魔鬼的貪欲。這表示著人類活在世上有陰陽的兩面性:即沈迷此岸,又響往彼岸。也就是這個陰陽兩面性,使人類活動起來,這便是易經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

魔鬼如何看待上帝的良知呢?魔鬼如何由此岸看彼岸呢?魔鬼說:我們應該及時行樂,趁生命的歡樂尚未遠颺。..振作起來吧!拋棄一切思慮,抓著這現實世界!愛空想,猶如愚蠢的畜生,捨棄牧場上美好的青草,卻向那乾枯的荒原四處追尋。魔鬼讚美現實此岸。每個時代都有魔鬼,每個時代的魔鬼一個一個倒下去,每個時代的魔鬼又一個一個的生出來。魔鬼萬歲!

而上帝又如何看待人類呢?歌德在浮士德天上序曲中說:雖然他對我懵懵懂懂,我將引他入清淨境界。(Wenn er mir jetzt auch nur verworren dient,So werd ich ihn bald in die Klarheit fuehren.)又說:只要人在奮鬥,他便會有錯誤。(Es irrt der Mensch,solang er strebt.)就是說,人的本性原來是清淨的,後來為了避免人類的專好安逸,才允許魔鬼的存在。魔鬼使人有錯。但最後神仍將引導人類進入清淨境界。

由尼采的觀點的觀點,應該如何了解歌德的浮士德呢?尼采認為權利欲望便是一切,只應該聽魔鬼的話,不要理會良心的囉嗦,因為上帝已死亡。這種想法,在現在的人間世,氾濫不可數拾。但丁、薄伽邱、雨果都曾經反對這種哀莫大於心死的喪盡良心行為。康德認為魔鬼是存在的,欲望也不一定是壞事,但欲望應該服從良心的指引。上帝對魔鬼有統治權。歌德的觀點與康德的觀點是一致的。在彼岸,在浮士德死亡後,決定權歸上帝,魔鬼消失。由佛教的觀點,應如何了解歌德的浮士德呢?魔鬼表示著色界;上帝表示著空界。人在空色兩界不停的躑躅,然後了解空即色;生即死;魔鬼即上帝。然後浮士德拋棄污染,找回了自己的本性,找回上帝,上帝即本性。

我們應該選擇那一種人生觀呢?尼采的權利欲望?康德的欲望服從良心?佛教的找回自己的本性?康德認為人有自由意志,又說因為這個自由意志使人變得高貴。或許這個高貴的自由意志,使人在排斥魔鬼的過程中,選擇了上帝!?(30.Sept.98) 2012-07-23整理)

 http://www.taiwannet.de/fieruled.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