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的理念與陰陽學

總綱目: 柏拉圖把世界分為可見世界與可知世界。 可知世界又分為兩部分:理智界與知識界。 負責知識界的心理狀態稱為理性。 而知識界所指的便是柏拉圖有名的理念。 我們現以可見世界定義陰陽學的svS(s) 以理智界定義lvL(l) 以理念定義avA(a) 以善本身美本身定義a'vA'(a')
洞穴寓言: 有一個人原來被拴在地洞里,只看到牆上火光的影子, 被釋放以後才逐漸看到火光。 最後爬出洞來才看到太陽。 柏拉圖以牆上的影子表示可見世界。 以火光表示理智界。 以太陽表示理念。

著作選錄與解釋:
1.
理念: (國家篇,頁509D-511D)
你應當認識到這兩個世界了吧!這兩個世界就是 可見世界與可知世界。... 現在讓我們來畫一條線,把這條線分成不等的兩部分, 然後把這兩部分的每一部分,按同樣的比例再分成兩部分。 假定原來的兩部分中的一部分相當于可見世界, 另一部分相當于可知世界。 (筆者註:在可見世界)第二次分成的部分...一部分表示影像,.. 另一部分表示我們周圍的生物以及自然物和人造物。

我們再來考察可知世界又是怎麼划分的。 這個世界分成兩部分, 在笫一部分里,人的心智...由假定出發來研究,但不是 由假定中升到原則,而是由假定到結論。 (筆者註:這一部分指的是人的邏輯作用,即理智界即lvL(l)) 在第二部分里,人的心智則向另一方向移動, 從假定上升到非假定的原則,...而引用理念,完全 依據理念來研究。(筆者註:可以定義為avA(a))

2.善的理念 (國家篇,頁507A─509B) 我們又說有一個美本身,善本身等等,相應于每一組這些 多個的東西,我們都假定一個單一的理念,假定它是一個 統一體而稱它為真正的實在。 我們說,作為多個的東西,是我們所能看見的,而不是思想的對象, 但是理念則只能是思想的對象,是不能被看見的。 (筆者註:美本身善本身是a'vA'(a') 不能被看到的理念是avA(a),可以看見的東西是svS(s)) ..所以,當我說到善在可見世界中所產生的後代時,我所指的就是太陽。 這個太陽和視覺與可見事物的關係, 正好像可知世界里面善本身和理智與可知事物的關係一樣。

(筆者註:善本身是a'vA'(a'),理智是l,可知事物是L(l) 太陽是avA(a),視覺是s,可見事物是S(s)

現在我可以告訴你,這個給予認識的對象以真理並給予認識的主體以認識 能的東西,就是善的理念。 知識的對象不僅從善得到它們的可知性,並且從善得到它們自已的存在 和實在性,但是善卻不是存在,而是超乎存在之上,比存在更尊嚴 更有威力的東西。

3.靈魂不滅說與回憶說 ()

4.
辯証論 (國家篇,頁509D-501E) 你會了解我指的是人的理性憑著辯証法的力量而認識 到的那种東西,在這種認識活動中,人的理性..把這种 假設當作暫時的起點,或者說當作跳板,以便可以從這 起點升到根本不是假設的某種東西,上升到絕對的笫一 原理,而且到達這笫一種原理後,又可以回過頭來把握 那些以這個原理為根據的、從這個原理揖出來的東西, 最後下降到結論。 (國家篇,頁531D-535A) 當一個人根據辯証法企圖只用推理而不要任何感覺 以求達刲每個事物本身,並且這樣堅持下去,一直 到他通過純粹的思想而認識到善本身的時候,他就達 到善本身的時候,他就達到了可知世界的極限。

5.
神創世界 ()

亞里斯多德
在談到亞里斯多德的時候,我心裡有無限幽遠的感覺,差不多我的年青一直在亞里斯多德的學院里長大。在水池邊,在陽台上,在鄉間的小道,在自然的山里,在憨直鄉人的交談間,在稻花飄香波浪的田埂上。亞里斯多德的學說如此博大,又如此細膩,他是希臘哲學的高峰,是希臘哲學的總結者。 希臘哲學以他為分水嶺,從此西方思想再沒有人能夠跟他睥睨了。一直到文藝復興,相對的小哲學家笛卡兒跟他挑戰。亞里斯多德的學說是那麼具體,人們那麼容易就發現他的錯誤在那裡,今日說來,亞里斯多德真是時不我與了。然而他卻曾經主導了人類一千五百年的思想史,教父聖多瑪斯以他為師,羅馬公教以他的學說為圭臬,今天回顧亞里斯多德有點像是在考古。那寶藏是那麼沒現實意義,然而它又那麼珍貴。我們現在來看看亞里斯多德的哲學內涵,亞里斯多德寫過邏輯學、物理學、政治學、倫理學、形而上學。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早被今日的物理學所取代,他的政治學沒時代意義,倫理學也沒什麼特別,亞里斯多德的學說,一直影響到今天的是他的邏輯學與形而上學.他的邏輯學講三段論式,今天我們稱它為形式邏輯形式邏輯與近代發展出來的數理邏輯,並立為今日邏輯課程的內涵,可見亞里斯多德的形式邏輯影響的深遠。因為我們在邏輯課程裡還可以念到他的三段論式,我們在這裡就不再重復它了,我們現在來說說亞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學。

亞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學,有幾對相對的觀念:潛能與現實,形式與物質,本質與存在。除了這幾對觀念,在形而上學中,亞里斯多德還談到第一動因說,靈魂肉體說。
第一動因說,靈魂肉體說影響了中世紀的神學,它與真假有關,它必須接受今日科學的挑戰。潛能與現實,形式與物質,本質與存在的觀念,說的並不是真假問題,它只是對世界看法的描述。現在我們先來談談潛能與現實,形式與物質,本質與存在。然後對照我們的陰陽學,最後才談第一動因說,與靈魂肉體說。

潛能與現實:我們看到一個年輕人,他十年後可能是個科學家, 年輕人是現實,科學家是他的潛能。陰陽學有個公式 In^An→T4 我們以潛能定義In.以現實定義An變化過程是T4

形式與物質:一個雕像的樣子是形式,石頭是物質,樣子與物質構成雕像。陰陽學有個公式

                i(kx-wt) -i(kx-wt)
T4 (x,t) =Le
     + Ge

我們以形式定義L.以物質定義G.

本質與存在:一個人的動物性是他的存在,一個人的理性是他的本質, 一個人所以成為人是他理性的本質。
 陰陽學有個公式
             i(kx-wt) -i(kx-wt)
T0 (x,t) = Le + Se
我們以本質定義L.以存在定義S.

關於亞里斯多德本質的看法,胡賽爾與海徳格都極力的批評過。他們說亞里斯多德講本質時,忘記了存在。其實亞里斯多德並沒忘記存在S只是胡賽爾與海徳格所說的存在是指本體而言。我們以存在,或說本體定義G那亞里斯多德的本質存在.便應以

i(kx-wt) -i(kx-wt)
T4 (x,t) =Le + Ge

來表示. 以本質定義L.以存在定義G.

現在我們來說亞里斯多德的第一動因說, 第一動因說是亞里斯多德很重要的學說,第一動因就是說:我的存在來自父母,我的父母來自他們的父母,如此無限推論,必有第一個因由,第一因由便是上帝,上帝創造了天地。亞里斯多德的這個哲學論點,依現在物理學的觀點,必須以時間空間是絕對的作為前題,就是說:一秒鐘的長短是永遠不變的。然而愛恩斯坦狹義相對論後,己經証明時間空間只是相對的。就是說,一秒鐘在宇宙開始的時候,不是跟現在一樣的滴答一秒,而是非常長的、永恆的一秒。根據相對論,宇宙足以解釋自己的開始,無需上帝。亞里斯多德的第一動因說,是站不住腳的。

亞里斯多德的靈魂肉體說,亞里斯多德說靈魂與肉體是一起的。亞里斯多德好像沒有說靈魂是不死的。不過這裡我們不再討論亞里斯多德到底認為:靈魂是有死還是不死的觀點,我們只是由現在物理學的知識來類比靈魂與肉體。

依照物理學的觀點,古典物理學透過牛頓的三大定律,以時間、空間、質量為物理量,來描寫物理現象的粒子性。同時古典物理學也透過波長或頻率來描寫物理現象的波動性。而且粒子與波之間有一個常數h,其關係為E=hvE 是能量,表示粒子性;v 是頻率,表示波動性。物理史上長期爭辯的光子是粒子還是波?現在證明:光子是粒子同時也是波,具有二象性。de Boglie也証明,電子亦具有波動性,即粒子亦具有波動性。即不只波具有二象性;粒子亦具有二象性。一個物理體 (不是物理量) 的存在,是波也是粒子,它們永遠是一起的,它們是一體的兩面,互補的一體的兩面。我們現在以粒子類比肉體,以波類比靈魂, 肉體與靈魂永遠是一起的, 它們是一體的兩面,互補的一體的兩面.(11.03.03)